中国的马斯克,航天系的上市公司们:航天科技、航天动力、航...

  ailucy      2023年08月15日 星期二 上午 6:26

明年7月21日,是人类第一次登月50周年纪念日。当年送人类飞上月球的火箭是大名鼎鼎的土星五号,总设计师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火箭专家:冯布劳恩。

我一直认为冯布劳恩是宇文拓式的人物,为了人类的梦想,不惜一切代价,不管是给希特勒服务,还是给美国服务,他要做的,是人类的星辰大海。

如今,为了重返月球,NASA开始研发新型火箭。

与此同时,名气冲天的SpaceX也在研发下一代火箭:BRF,号称是土星五号以来推力最大的火箭。

中国航天人也在辛苦工作,登月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。中国的登月计划和美国NASA也颇有渊源,1936年,冯卡门成立喷气推进实验室,创立者中,有一名优异的中国学生,他的名字叫钱学森,后来成为“中国航天之父”。

眼看SpaceX的炮仗一个接一个,马斯克越来越嚣张,在全世界电视屏幕的注视下,不断攻克了垂直起降、火箭回收等技术。

他甚至还发射了一辆特斯拉上天,车里放了一本经典的《银河系漫游指南》,让无数科幻粉丝竞折腰。

全国人大代表航天六院院长刘志让则说,中国火箭一次可发射10多辆特斯拉。

不过,如今刘院长领导的航天六院正在攻克的是48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,而50年前,冯布劳恩做出来的是680吨单发动机推力总推力3400吨的土星五号。

中国的马斯克,在哪儿呢?

1970年,在马斯克出生前一年,一个叫张小平的中国男孩出生了。

大学毕业后就职于航天六院十一所,在西北工业大学获得航天专业博士学位,直到2008年38岁时才评上高级工程师,48岁(2018年)离职时担任副研究员。

有人查到了张小平发表过的论文(出处:任易:如何看待西航动力研究所张小平离职一事?):

很显然,在马斯克抛头露面的时候,张小平正在努力进行技术研究,甚至也在尝试火箭回收的方案设计。

直到有一天,他忍无可忍,离开了这个无法承载他梦想的地方。

剩下的故事,大家都知道了。

我们的故事,则从航天系的上市公司开始。

SpaceX作为一个烧钱的公司,除了NASA的订单外,应该还是巨亏的,马斯克终归要吃饭,于是他又开了一家特斯拉,做电动汽车。

其实在做SpaceX之前,马斯克还做过PayPal,也就是支付宝模仿的对象。

从PayPal到SpaceX到Tesla,马斯克这个狂人,做的都是尝试改变世界的事。

我们的航天事业,在研究火箭飞船之余,都做点什么呢?

我去翻了翻A股上市公司清单。

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航天六院的公司,航天动力。

如果不看它的财报,你肯定不知道它的主营业务是什么。

这是一家从事智能燃气表生产的高科技企业。

智能燃气表曾经被网友评为最智障的产品之一,因为本来可以通过支付宝远程交款的燃气费,自从有了智能燃气表,都要去营业厅存钱。

这是一种典型的以管理为中心的产品,而非以客户为中心,远远脱离了时代,但是销路还不错。这就颇有深意了,在领导的想法和用户的想法之间,企业的选择很有意思。

再看看航天信息,看起来就是一家搞IT的企业。

确实如此,这家企业几乎闻名遐迩,因为它做的是税控软件。

李敖生前在评价台湾军购的时候说,台湾买美国的武器装备本不该花钱的,因为台湾是美国的一条狗,狗还要为自己的狗链子买单吗?

话糙理不糙。

但是纳税人却要为自己纳税的工具买单,从纳税电脑到税控打印机到税控系统运维,纳税人都要自己掏钱。

京东一台2000块的电脑,被航天信息装一张成本两百块的税卡再安装上盗版XP双启动后,摇身一变翻一番甚至更多。

市面上一两千块钱的扫描仪,安装上航天信息专用的税控驱动后,就要一万多块… …

航天信息的税控设备毛利率高达53.16%,这可能也是一种特色吧!

再说一下航天科技,这是航天三院的公司,如果不看财报,也是很难了解它的主营业务。

嗯,这是一家做汽车仪表盘的,哈飞汽车了解下。

我整理了这几家公司近年来的中报利润表,做成趋势图对比:

航天动力的营收增长乏力,净利润更是贴近盈亏线。

而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,却常年为负数,这说明了什么?

公司的业绩水分比较多,营收更多的是应收款而非现金,偶尔一两年可以理解,但长期现金流为负数,利润的真实性是存疑的。

由于拿到了金税这块大蛋糕,航天信息的规模是航天系中最大的之一,年收入高达297.5亿(2017年)。

2018年上半年,虽然营收增加不错,但净利润有所下滑,主要原因是持有的中油资本的股票亏损导致。

航天科技的营收较上年同期变化不大,这和汽车行业进入停滞期有关。

作为“掌握核心科技”的航天企业,盈利能力又如何呢?

从净利率看,除了航天信息抱住了国税总局这根超级大腿,净利率能在5.56%外,其余两家公司的净利率几乎接近地平线,2018年半年报均在2%左右。

最亮眼的一个数据,就是研发支出占营收比例:

躺在税务局怀里的航天信息,研发支出“高达”1.92%,做燃气表的航天动力则为2.12%,造汽车仪表盘的航天科技为5.64%。

基本都是同行业的最底限了。

什么叫做不思进取?这就是了。

2018年9月,还有一个新闻,今年42岁的日本亿万富豪前沢友作,预定2019年乘坐马斯克的BFR大号火箭去做绕月旅行。

根据马斯克的规划,在加满燃料的情况下,BFR将重达4082吨,可装载150吨货物,并可运送100名乘客前往火星。

苏联科学家,现代火箭之父康斯坦丁·齐奥尔科夫斯基曾经说过,地球是人类的摇篮,但是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。

是啊,我们的征程是星辰大海,但肯定不是仪表盘和燃气表。



中国的马斯克,航天系的上市公司们:航天科技、航天动力、航天信息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,仅供学习、参考、了解,不作为投资建议。股市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!